博物館具有與生俱來的智慧。追溯博物館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博物館”一詞,源于希臘文“繆斯庵”,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在相當長時間里,博物館只是供皇室或少數富人觀賞奇珍異物的收藏室。到18世紀末,西歐一些國家博物館相繼建立,并向公眾開放,博物館功能才有了新方向。博物館的產生就是從收藏凝結有人類智慧的“物品”開始的。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工藝到風土習俗等,人類的智慧便是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而博物館就保存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智慧的“物證”,正是靠這些智慧的“物證”幫助人們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
藏品和藏品之間:不言而喻,藏品之間是有關聯性的。同一個考古遺址,尤其是同一墓葬、地層中的出土物是密切相關的,即使是征集收購來的藏品也有可能出現相關性,如同一人、同一派別、同一地域、同一時期的物品。但在我國大部分按質地進行庫房管理的博物館中,這些藏品被分別保存,尤其是一些藏品數量眾多的博物館,僅通過手工藏品總賬和分類賬,極難將這些藏品迅速關聯起來,年深日久,這種關聯性就會慢慢湮滅在博物館中。
藏品和展品之間:展覽的空間相對于藏品而言一般總是不夠的,或者是策展人主觀地挑選出“典型器物”作為代表入選展覽。這種將展品與相關藏品之間分離,并且不提供其他藏品信息的做法,大大局限了貼近真實的信息傳遞,尤其對那些人類集體失去了記憶的物品更是如此,對大部分普通受眾而言只能被動接受展覽所傳遞的信息。
研究者和策展者之間:對藏品的研究是了解、解釋歷史、提供展覽依據的基礎,展覽是史實或現象、規律、藝術和心理學的綜合體。專業學科的研究者多數局限于本學科的內容,注重對能作為本學科物證的藏品研究,而缺乏對關聯性和藝術性要求很高的展覽的策展能力;策展人員通常注重內容的關聯和藝術性、受眾心理的把握,而對專業學科的研究了解不多,這樣出來的展覽或是曲高和寡、或是流于平庸,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和策展者之間缺乏有效、快速的交流、融合,缺乏全面、及時的信息資源協助。
受眾和展品之間:絕大部分博物館的展覽都是由館方根據博物館定位、藏品類型和數量、研究成果等因素舉辦的,受眾對于展覽、展品一般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沒有對展覽內容調整的權力,更沒有對展品使用的權力。筆者認為對展品僅僅以看的方式是無法取得其全部信息,因此撰文提出了使用博物館的概念,認為要充分利用各種感知方式來了解、使用展品,并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推斷來形成自己的認知4。所以在圖二中筆者認為“物”和“受眾”之間、“專業人員”和“受眾”之間的影響是單向的。
藏品/展品和保護之間:藏品是實體博物館存在的基礎物質,各種質地的藏品對溫濕度有著不同的要求,許多藏品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在我國的絕大多數博物館中,當藏品被集中保存在庫房時,溫濕度的變化一般能做到良好地調控,但當藏品進入展廳成為展品時,由于缺少展柜的小環境調控手段,溫濕度就很難被控制在適合的范圍內,多數是讓展品適應公共空間中以人的舒適度為滿足條件的溫濕度調節。
博物館展柜能手聯康展柜認為以上這些元素之間聯系的割裂,是博物館粗放經營、難以取得突破性發展從而更好服務于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的一部分。在博物館中,我們還能看到許多這樣的信息孤島,傳統人工控制的方式已難以解決博物館內部高內聚、低耦合的現狀,只有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更徹底的感知、更廣泛的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才有望彌合這些信息斷層,發揮博物館作為整體更加突出的社會作用。
下一篇:博物館陳展展柜的幾大技術要求